2023 年终总结

又到了一年一度年终总结的时候了,不过根据历史经验,我是两年一总结。上次年终总结的 excerpt 是“做正确的事”,这次是 “Be Open and Flexible”。

PongCAP

我在 2022.11 成功加入了 PongCAP,没错,我离职了。我在 PingCAP 一共待了3年8个月,是我目前职业生涯(6年7个月)的 55.7%。离开 PingCAP 倒不是不看好它的发展,也不是自己发展的不好,而是数据库对我来说太难了。

说下我对 PingCAP 这家公司的看法,仅能代表一个内核研发。即使 PingCAP 2023.3 进行过大裁员,我对这家公司的看法仍是非常正面的,也推荐对 infra 感兴趣的新人加入。据我所知,从 PingCAP 跑路或被裁的人下家都挺好的,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即使 PingCAP 的风评不如前几年,我认为它仍是中国 infra 领域技术水平最高、最尊重人的公司之一。PingCAP 有着不错的企业文化且 WLB;有着完善的新人培养体系也对新人非常耐心,新人参与到复杂且成熟的项目中来,会在代码、测试、可观测性、排查和解决问题、合作等各个方面得到培养和提升;资深的 IC 很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各种人生经验,不只是技术;remote friendly 和异步沟通也会逼迫人培养正确且高效的做事方式。从 PingCAP 跑路后发现技术的提升对我的帮助是有限的,毕竟我现在不搞数据库了,即使还在数据库行业,换一家数据库公司也不见得会有很大的帮助。思考和做事方式,换句话说,方法论的养成对我的帮助才是最大的。(PS:我贼讨厌方法论这个词,之前美团老提这个词,阿里也是,让我不自觉地认为这是个坏词。)除此之外,在 PingCAP 工作还有个好处就是祛魅,当你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和那么多牛人合作过那么困难的事情后,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到其他领域的人和事了。

但我不看好分布式数据库这个行业,它太难、周期太长、要解决的问题太大了。借用《创新者的窘境》里的概念,它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在价值网络的右上角了。这个领域也过于内卷,比如卷 TPC-C 等 benchmark,很可能过度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出现了性能的过度供给,既创造不了行业价值也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最有效的竞争方式并不是卷,而是提供全新的功能和体验在另一个维度竞争,实现降维打击。产品如此,人也如此。

关于技术

技术的边际效应递减,这一点在数据库领域体现地尤其明显。数据库可太难了,想要做出一丁点改进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产品的不断进步,需要的技术能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水涨船高。但是,成就感的来源不是技术,技术的价值也不是技术本身,都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难度大小与价值高低也没有直接关系。数据库行业应该算是计算机工程领域平均技术水平最高的了,但对个体来说,创造的价值与投入并不成正比。还记得面 PingCAP 时聊到 Redis,当时我觉得它太简单了,现在我认为 Redis 是个伟大的产品,它用“简单”的技术创造了非常大的价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对技术的看法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刚毕业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技术高”,天真地以为遇到中年危机的程序员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技术太差,而我一定能通过技术渡过中年危机,现在看并不是这样。即使现在对技术祛魅了,我也不是在说技术不重要,做任何事都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技术是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如果提升技术对你当前阶段 ROI 最高,just do it!如果不是,可以另寻他法。PingCAP 有一些非常资深的 IC,是名副其实的 10x 工程师,我深知自己很难达到他们的水平,成为 10x 工程师可太难了,只能另寻他法。

关于能力

我认为能力和这几方面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并通过做事的结果体现。知识是你知道的东西,技能是你能做的事,方法论是你做事的方式。这三者搭配在一起的效果就是将外界信息和知识作为方法论的输入,输出是做某件事情的决策,再通过技能完成该决策。你知道的越多越能辅助做出正确的决策,你的方法论越完善越能提高决策的效率与胜率,你的技能越强越能高质量地执行决策。这三者缺一不可,优先级也没有绝对的高低,但最薄弱的往往最重要,最薄弱的环节也会随环境、阶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进入新的环境时最薄弱的是知识,熟悉后最薄弱的会是其他两项之一。在相同的水平下,大家的技能和方法论可能都大差不差、没有质的差距,这时候知道的多少就成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领域,也要关注其他人做的事情,情景管理和知识共享也蕴含着类似的道理。

能力的提升也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假如把人当做模型来训练,那模型的输入就是你能接触到的信息,训练方法是模仿、学习、犯错和反思,训练后的模型就是方法论。小时候最重要的输入来源和模仿对象是父母,所以“龙生龙,凤生凤”在我看来非常有道理。工作后的主要输入来源就是工作本身了,所以你日常接触和做的事情极大定义了你。草台班子理论也是类似的道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具备了能力然后坐到了那个位置,而是你到了那个位置接触了特定的信息和训练从而具备了能力,但信息和机会往往最难获取,也就成为了导致能力高低最关键的因素。从这点看,书籍和开源运动是非常伟大的事情,我们能够从中无偿、高效率地得到其他人智慧的结晶,是名副其实的人类进步的阶梯。

提升能力除了要接触更多的信息,训练方法和模型本身也需要不断优化,这样即使在信息有限或者和其他人接触到相同信息的情况下也会有更多的成长。这里我非常赞同《原则》里的说法:做决策时,仔细思考并写下思考过程和决策标准,总结出自己的原则也就是方法论,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并不断从痛苦、行为中反思和优化自己。当 mentor 和向其他人解释是明确自己方法论和更认识自己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利用了费曼学习法,也避免了知识的诅咒。你需要指导 mentee、回答问题、说服他人,这都是对自己方法论的明确、检验和优化。其他人也是你的输入,你需要去理解那些看问题与你不一样的人是怎么形成他们看问题的方式的,你将获得更丰富的视角,也益处无穷。

关于做决策也多说几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思考后的决策结果,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做出了决策,而优化决策过程的前提就是将无意识的变成有意识的。决策过程我认为就是暴力搜索加剪枝,对于一个问题,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是在这些选择中根据自己的决策标准选择了最优的一个。从这个角度看,constraints are friends,它能极大地帮助我们 缩小搜索空间。资深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更多,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也就是更大的搜索空间,且他们的决策标准、搜索效率和剪枝能力更强,也就更容易选择出胜率更高的决策。做出好的决策的前提是提出好的问题,也就是首先要在问题这个层面剪枝。提出好的问题需要了解清楚现状,也就是教员说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第一性原理也是在问题这个层面剪枝的好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根本的问题,避免去解决不存在的问题。和他人合作、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时也需要定义清楚对方的真实问题和目的,我们从他人得到的信息通常是经过他们过滤和决策后的结果,往往不是真正的问题。人们还非常容易犯的错误是把手段当成目的,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目的或者说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变的,手段是可以变的,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只要紧盯目的,我们总能找到达成目的的手段。

关于时间

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部 2013 年的篮球纪录片 10000 hours,是它让我明白了时间和刻意练习的力量。时间是最重要和稀缺的资产,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即使有了资源(比如钱)也不能立刻做到,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些事情也是最难追赶和超越的。大家肯定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每天进步 1%,一年后就进步了 37 倍;每天退步 1%,一年后就只剩 2% 了。这当然不切实际,但人们确实容易低估每天微小进步的价值,也容易低估每次坏习惯的影响。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是衡量时间和习惯的滞后指标,只有当我们能给一项计划充足的时间去成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得到体现,无论是储蓄、事业、还是人际关系。好消息是,时间和刻意练习的回报并不会太晚到来。工作后遇到过不少花了不算久时间就变得非常厉害的人,包括我自己可能也算个例子,毕竟大学时花了一年多时间转行当了程序员。万事开头难,因为任何技能都是用进废退、需要刻意练习的,包括学习本身,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就像知乎上的 名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方式,不要太急功近利和完美主义,坚持才是关键。这里也没有鼓吹时间和刻意练习能做到一切,我们唯一的比较对象是自己,我们总能让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比之前更好一点,其他我们不能控制的部分就不要太在意了。

按照现在的平均寿命,毕业后至少还有 50 年的时间,假如每天都能成长一点点那可太可怕了。这当然不可能,但我们能做到的是记录时间以及积累,这样即使没有进步也能产生时间的复利。文字、照片、视频等都是记录时间和经历的媒介,它们能够将一个人不同时间段的经历、思考和理解具象化,产生记忆的复利,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

Be Open and Flexible

过去两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俄乌战争、疫情放开、裁员、大模型等,就连国家也会有经济周期,不会永远向上,又怎么能期望在一个地方、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永远待下去呢。环境会变,人的想法也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我们很难在一开始就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在生活中的每个节点都力求均衡、保持灵活性就成了一种避免将来后悔、允许更多可能性的策略。时间的复利效应固然重要,但人生的加速器往往出现在新事物和机会上。总之,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我们需要能够适应变化、应对风险,同时给予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拒绝新事物和机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害怕失败和担心沉没成本。对于前者,任何能力都是需要学习的,换种说法,任何能力都是可以习得的。假设按照大学的时长标准,我们至少还能掌握 10 种不同的能力。即使过去的经历或技能不能直接发挥作用,总有些元能力和可迁移的能力是在不断增强的,我们并不是从零开始。人往往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或没尽力做而后悔,为了抓住每次机会,需要时刻保持在最佳状态、做时间的朋友。

“As you start to walk on the way, the way appears.” – Rumi

对于后者,我没有沉没成本。当成本被称为沉没成本时,通常意味着现状不好、出现了更好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只会随着时间升高、不会消失,且大概率回报不会增加,放弃沉没成本并不会增加成本,反而会减少未来的成本。沉没成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大多数人所谓的沉没成本其实只有消耗的时间,其他成本,如机会成本,并没有随着投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沉没成本的增长是线性且不可回收的。成本也不会完全沉没,如果你珍惜了时间、做好了积累。沉没成本是过去的决策导致的无法收回的支出,环境和人一直在变化,过去的决策很可能不慎重、也不适用于现在,却成为了现在和未来的束缚。不愿放弃沉没成本的人,是让过去决定了未来。

生活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受到个人努力之外因素的影响,失败不可避免,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没有任何收益值得冒失去一切的风险,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争取并不重要的东西的行为也毫无道理可言。我们需要避免做极端的决策、控制失败的成本,让每个决策都能够 fail fast and fail safe、从失败中学习。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损失中持续增长的过程,而低发生率、高影响力的少数事件往往是决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所以重要的不是一次对了或错了,而是提高生存的概率,通过更多的尝试来增加成功的机会。

“It’s not whether you’re right or wrong, b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when you’re right and how much you lose when you’re wrong.” – George Soros

Don’t Work Too Much

有两个非常阻碍我们 Be Open and Flexible 的因素,其中之一是工作。工作是进入社会后占据我们时间最多的事情了,努力工作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认为有问题,但我会建议 Don’t work too much,具体来说,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只在工作时间工作,远离加班文化、不要过度工作。

努力工作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过度工作短期可能有利,但长期一定有害。很多工作没有明确的下班分界线,过度工作的人即使不在工作时间也会不自觉地被俘获注意力,导致做其他事情时的专注度降低、对时间的掌控度降低,过度工作也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缺乏对时间的掌控感会明显影响幸福感。过度工作的人必然对结果有着更高的预期,但结果不是靠自己和努力就能决定的,往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这样即使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下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为你满足了自己的目的和评价体系。做正确的事是指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也就是满足自己价值观和评价体系的事情,这样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因为当你自己满意了才会更有可能让别人满意。

过度工作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很多人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但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本质上是在出卖等价的且不具备可放大性的时间。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每天都辛苦工作,而是提高生产力,让相同的工作需要更少的时间,相同的时间做更多、更难、更有价值的工作。过度工作容易导致在一个环境中过拟合,而不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可迁移的能力。过度工作也减少了人生的可能性,因为你选择了一些东西也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些东西。

“To photograph is to frame, and to frame is to exclude.” – Susan Sontag

不要买房

另外一个因素是房子。实不相瞒,我给很多人都建议过不要买房🤡。

人们容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而在大事上却又非常草率,买房就是个例子。在我看来,目前房子唯一的价值是投资价值,刚需所谓的居住、结婚以及孩子上学都是伪需求,没有所谓的刚需。先来看居住价值,按照现在一线城市的租售比 1~2%,买房钱以及还贷款的利息完全可以覆盖租房的成本,而且租房更具备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喜欢了可以换、换工作位置了可以换、换城市了也可以换,很多人认为这是租房的缺点,而我认为这恰恰是优点。再来看后面两个价值,结婚需要房子这点我给不了意见,这和人的价值观相关,重要的是这需要是你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社会或他人强加给你的价值观。但孩子上学绝对是个伪需求,尤其还是以高考为目的的需求。不说到高考至少还有十几年的时间,那时候国家、政策是什么样的谁都不知道,即使还是现在的政策,考到 985 也顶天了,而 985 确实也没什么用(没什么用是相对的,相对于高额的房价来说没什么用),因为我自己就是。我也反感唯第一学历论,虽然这一般不会影响到我,但这种价值观是认为过去决定了未来。我认为过去的绝对高低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断向上。上学以及考入好的学校也不应该成为目的,它们只是培养人的手段之一。重要的不是在统一评价标准下的考试成绩,因为人的能力是多元的,而且能力在不同环境下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某种环境下的劣势可能在另一种环境下就是优势。重要的是思考与学习能力、意志品质、三观等元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学校关系不大,更多的是靠家庭、自身的意识与努力。

再来说投资价值。房子可能是普通人加杠杆最容易的资产了,杠杆意味着资产价格上涨时你的收益更多,但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背负更多的债务。房价上涨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现在也已经过了疯涨的时期了,而负债是不会随着资产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资产价格下跌时你的负债不会减少。由于买房需要的资金成本太高,房价下跌对个人的影响极大,背上大量债务的最大影响是让人变得不灵活、承担风险的能力下降、面对机会的勇气减少。假如我背上了 30 年的负债,我必然也会倾向于稳妥的工作,会减少人生的可能性,而这些是房产价格上涨所不能弥补的。

以房子的价格作为参照物,会让人对金钱的价值和数量产生错误的认识。500 万可能只是一线城市的一套普通房子,但即使按税前工资来计算,年薪 10 万需要 50 年存够,年薪 30 万需要 17 年,即使是年薪 50 万也需要 10 年,税后要达到这个数字税前需要接近 70 万,这还假设了储蓄率 100%。500 万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近几年流行的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运动的基本理念是当存款达到一年开支的 25 倍时,就可以基于 4% 的理财收益率提前退休了。在这个标准下,500 万每年可以产生 20 万的收入,足够很多人退休了。退休并不是指躺平、什么都不做,而是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赋予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时间自由才是金钱能带来的最大红利。

写在最后

我感觉我总是政治不正确🤣,不过现在我的心态就非常好,情绪也很稳定,因为:

  • 做任何事情都以满足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也清楚自己的目的,不会有过高的期望。
  • 不关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物,也就是课题分离。接受各种可能性,包括失败,它是成长的机会。
  • 不会纠结于过去和现状。现状是过去的结果,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只能接受,而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 还算珍惜和积累了时间,也有足够的灵活性,未来能有很多可能性。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应该能比较准确地描述我现在的心态。

分类:

更新时间:

留下评论